時代在變,而神的心意不曾改變,那就是「祂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因此,每間神所設立的教會都只有一個共同的使命,就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載,聖靈降臨,門徒們第一次佈道,使三千人受洗信主,其後就常出現「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7)的恩賜,諸如「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徒5:14) 、「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徒6:7)、「人數就增多了。」(徒9:31) 、「有許多人信了主。」(徒9:42) 、「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徒11:21)、「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徒11:24))、「人數天天加增。」(徒16:5)
當時教會發生總總狀況,無論正面或負面事件,帶出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更多人因此信主得救,教會人數加增。是以當建立教會、植堂宣教,無不朝向同一目標邁進:傳福音做見證,使得救的人數加添;繼而門徒訓練跟進,讓新門徒繼續傳福音領人歸主。
時代牽動著社會型態改變,福音的傳播方式與福音影響力的層面愈來愈不一樣。其實,時空流轉、天涯地角,聖靈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得著人的靈魂。在此將藉著《以一不能蓋全:多元化教會增長策略》一書中所闡述的三種不同增長模式與方法,一一分述說明。
在海外培訓時,曾遇一間教會因為聚會場地的限制,怕造成困擾,於是牧者同工告訴會眾不要再領人到教會,理由是「我們沒辦法牧養他們,也沒地方可以聚會。」當下著實傻眼到不行。難道毫無其他方法策略可行?竟然要信徒不要再傳福音!試問:一間教會是否有飽和度上限?當聚會人數達到某個程度時就要停止增長?確實,任何建築物都有固定的容量空間,但是亦可透過植堂機制或是牧養模式的沿革,尋找新的方針突破困境,探出牆外,為傳福音領人歸主找到更合適的出路,而非畫地自限或是消極以對。
小型教會的生命週期大約在25年內,一年增加3%至5%也算小幅成長,十年後累積可達62.5%;除非是面臨像是人口外移、社會經濟衰弱、牧者不停更換等特殊狀況則另當別論。小型教會的增長力,最大關鍵乃在妥善運用「吸引力模式」。正如人們不見得總是選擇到氣派的大餐廳用餐,反而更喜歡到裝潢舒適、燈光柔和的家庭式小餐館光顧;小型教會就具備這種優勢,會眾互動溫馨,彷彿回到家一般輕鬆自在,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交流營造出沒有壓力的氛圍與環境,自然召喚許多聲氣相投的社區民眾走進來。每逢重要慶典節日而舉辦社區活動時,不妨將之視同貴賓,邀請大家來坐坐、來參與,發揮小教會的感召力。
此階段加入教會的新人,幾乎35%都是會友的家人、朋友、鄰居,甚至有10%的機率迎接一些很久沒聚會的基督徒歸來。這時候可以透過小組分享,一起聊聊幾個問題,例如:1.起初你為什麼選擇到這間教會?2.後來為什麼會固定來這間教會?3.這間教會有什麼特質吸引你?4.如果有朋友想認識神,你會邀請他來這間教會嗎?5.你願意帶人到這間教會嗎?6.你覺得怎麼樣的邀請方式比較合適?
建議每經過一段時間就要問問新朋友這些問題,收集他們的心得和感受,提供作為教會未來的福音策略。觀察新會友的反映與回饋,適時推出嶄新的社區活動,接引更多人走進來。
若是一間教會找不到引人入勝的亮點,恐怕即將面臨增長的危機,萬萬不可等閒視之。聖經所記,初代教會有一個特色是「得眾民的喜愛」,然後主把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他們。教會如何得眾民的喜愛?耶路撒冷教會當時推動「凡物公用」,「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徒2:46)這裡的「用飯」,原意是「分享食物」。意即透過聚會用餐,交誼分享和連繫情感。
有這些優點的教會一定吸引人:牧者與會眾關係緊密、互信;會眾與牧者相處就像家人、朋友,會眾們關係親近、彼此互助;此時教會不需要太多的治理與規則,盡量貼近大家的需要與感受,多鼓勵多讚美,少責備少教訓;少談基督徒身上的奉獻、傳福音等責任義務,多讓他們實際感受神的愛、彼此相愛、彼此接納。建立起這樣的情感連結,能持續多久就保持多久,待人數穩定成長後,才順勢進行下一階段的增長挑戰。
本文作者:黃彬(永和禮拜堂長老、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