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15:24~28記載,當迦南婦人為著被鬼附身的女兒來求助時,耶穌對婦人道出他福音使命的優先次序:「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其中,以色列家正是現今「社區」的概念。
《使徒行傳》1:8亦述及,耶穌教導門徒作福音的見證,要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是以不單單是天涯海角、周邊與近處,都是我們不可推託的責任區,當愛我們的鄰人!可別像《路加福音》中那位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的律法師一般,被自大的心態蒙蔽了眼睛。
荷蘭神學家克雷瑪(Hendrik Kraemer)在著作《信徒神學》一書中強調:「教會是見證的共同體,也是『被差遣者』的共同體,被差向並奉派進入世界。」在此所提及的「世界」,亦可理解為「社區」的擴展。因此「社區」是我們基督徒的宣教區。教會為世界而存在,教會的本質,既包含了宣教,服務也涵蓋於內。
其次,宣教的真諦意謂著在任何時空背景之下,教會都當被差遣進入世界付諸實踐。克雷瑪並強調需要進一步透過動員平信徒參與服事,才能使宣教活動活躍起來;這也正是廿一世紀宣教事工面對社區服務的大量需要——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團隊的參與度和行動力,教會乃在帶動社區中的基督徒去得著社區中的未得之民。
福音派教會無論持守何種信念、教義,都肯定服事社區的人對傳福音的重要性,因為福音不可能在真空的環境之下傳揚,必須透過一個媒介,而社會服務正是最好的橋梁,也是播種的利器,兩相結盟搭檔,成為最佳夥伴。
梁美玉牧師的<成為好鄰舍——從路德的社會觀看教會如何參與社區營造>論文中,訪談了七間參與社區營造的教會,從中歸納提出走入社區時應有的認識和準備,堪可作為入門指引,在此筆者將之援用、導入到社區服務的面向,道理互通,意在涵蓋對社區居民身體、心靈、精神上的關懷:
一、社區服務不是傳福音的手段,而是切實愛人的表現。不論受服務對象願不願意接受福音,我們服務的品質都應該相同。
二、社區福音是福音的見證,而非傳福音的手段。教會不是用社區服務為「掩護」實際是作「傳福音」的事工。而是讓愛真實的傳出去。
三、社區服務是傳福音的夥伴。社區福音不等於社區服務。愛鄰舍是教會該有的愛人表現。福音策略需就不同的文化、社會變遷、來修訂與調整。若從佈道過程與策略來看,社區服務的主要功能在於:「厚植福音預工潛力、建立佈道通路」。因此不要短視近利,教會不需要經常問,從事社區服務中有多少人決志信主?這樣的評估是錯誤的、也是不必要的,但若一心專注於社區服務活動,而忽略福音使命,也是錯誤的。(或可參見筆者論文)【註】
就以上三點,許多教會或許不以為然,畢竟在有限的人力與物力之下,若要參與社區服務而不探討其與福音使命的關連性,說不過去。至於如何拿捏兩者關係中的平衡,則是有志雙軌並行的堂會必須慎重評估之處。
其實,梁美玉的論文裡也探討過教會參與社區服務的困難。闡析原因概有六點:「1.會友若不住在社區附近,即非本社區的居民,則很難與社區居民產生互動,造成教會捨近求遠,放棄社區福音事工,而向外發展福音事工。2.教會只注重內部。安排過多聚會,使會友無暇參與社區活動。3.都市中的居民防衛心強、冷漠、自私,故要傳達社區服務的理念相當不易,要動員居民參與社區活動也很困難,因此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突破居民心防。4.教會過於簡化屬靈與不屬靈,認為只有佈道福音聚會才屬靈,不去思考如何敦親睦鄰。反而常常令社區印象不佳例如隨意停車造成交通壅塞、唱詩太大聲造成聲音干擾、教會弟兄姊妹對社區人視而不見等。5.教會懼怕『世界的作法』進入教會,教會以聚會為主,所以提供教堂為活動場所時多有顧忌,失去許多敦親睦鄰的機會。6.教堂建築設計與安排,大多給人不易親近的感覺,除非願意隨時將大門打開,設專人接待,否則一般人很難進到教會。」
綜上所述可知,一部分乃人為想法的止步,一部分為現實環境的限制。無論如何,若不力求突破,恐怕只會與社區漸行漸遠,讓社區不再接納教會。
接下來的章節會再列舉一些教會參與社區服務的實例,說明當中的困難點與突破點,給預備推展社區福音的教會作為借鏡。
【註】詳細資料可參考筆者論文:台北都會區社區型教會興辦成人終身學習機構與福音預工關係之研究https://wp.ces.org.tw/wp-content/uploads/2017/05/DM008.pdf
本文作者:黃彬(永和禮拜堂長老、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