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常常聽見許多牧者提出社區福音推廣面臨極大的障礙,覺得社區宣教難也,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信徒非社區居民:一些教友不住在社區附近,對該處人事物不算熟悉,因此聚會結束後就速速返家,很少停留,更別說與社區居民之間建立互動。面對這種局限,教會依然要傳福音,那怎麼辦?是以常常不得不捨近求遠,傳福音的對象並非以社區居民為主,而是設定為信徒的好朋友,也就是通稱「BEST」【註】的族群。這些應邀而來的BEST甚或開車一小時以上才能來教會,就算他們對福音有好感,但是距離仍可能成為延續跟進的最大難題。久而久之,牧者對推展社區福音深感困難重重、效果不彰,慢慢就停滯下來,這種狀況最常發生在都會區、城市型的教會。

(二)教會三缺:傳統教會大都是週日開門的「禮拜堂」,開門就是要做禮拜,常常都是週間不「營業」,週、六日才有服事。另有抱持不同主張的教會,為了跳脫上述刻板印象,增加空間的使用頻率,安排許多的聚會和活動,除週一公休外,週二聖經課、週三禱告會、週四門徒訓練、週五敬拜團練團、週六分齡團契與小組,週日舉行二至三堂主日崇拜,再接續同工聚餐開會……。一整個禮拜周而復始,反而讓教友和同工疲於奔命,無暇再增加社區傳福音的事工,形同三缺:「缺人」──沒同工,「缺時」──沒時間,「缺空」──沒場地。最後只能趕在年尾匆匆舉辦聖誕嘉年華,透過報佳音與社區連結,不過辦完可想而知要休養生息很長時間才能進行下一場,造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窘境。久而久之,要在社區傳揚福音真難,不是不想做,實在是無能為力矣。

(三)教會保守:教會對於聖與俗的教導常常用二元論來區分,教會是神的聖殿,因此凡屬教會的活動必須是「屬靈的」,正如敬拜讚美、講道、查經、禱告、團契等,除此之外的都歸類為屬世的,視之以「外邦人」的活動,難登大雅之堂。偶爾社區朋友受邀進教會參加婚禮或是告別禮拜,卻給他們一種自己像是化外之民的錯覺,完全格格不入;甚至還有信徒指稱社區朋友為「外邦人」,不許他們作這個,作那個。種種舉動使得社區朋友一頭霧水,感到不被接納,也就沒有下一次再來的機會。長時間下來,說得誇張一點,教會真的變成「猶太人的聖殿」,因為整體觀感上,似乎就是有聖所、至聖所、男人院、女人院、外邦人院的區分──沒有人喜歡被貼標分類!

(四)教堂建築莊嚴:有些教會保留十九世紀或早期西方教會的古典建築樣式,有的已被列入古蹟。會堂挑高,椅子都是原木的長條椅,講臺高高在上,體現出莊嚴肅穆的神聖感。不過也因著沉重的歷史感,加上大會堂鮮少使用,空氣不流通,有時也帶給人們一股陰森感。聽起來很像歐洲的大教堂?當然臺灣教堂沒有這麼誇張,但是營造出的氛圍也十分相似,不太容易親近。這樣的聚會所非常難作為搭建社區福音橋的基地。就算對社區開放,也缺少吸引力,因此要作社區福音推動,難矣!

如何突破以上的障礙,需要牧者與同工的集體智慧來克服,否則教會與社區漸行漸遠,更別談與社區同得福音。下一章我們再來思考,腦力激盪,看看有甚麼對策可以突破困難。

【註】慕道友、福音朋友,稱具友好關係的未信者為「BEST」,有「BEST FRIEND」之意。

本文作者:黃彬(永和禮拜堂長老、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