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福三十,感恩三十」30周年感恩聚會現場,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左)及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駱傑雄顧問(右)合影。(圖 / 記者吳旻樺) 活動報導
致福三十,感恩三十!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致福益人學苑及南港社區大學合一成為平台,使地方政府、教會及學校、地方里長及社區組織的互動,成為在地祝福!
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點出,一切的源頭與宗旨在於「榮神益人」,致福作為「平台」和「橋樑」,持續耕耘「終身學習」,更重要的就是續航力,相信「後來的榮耀,要大過先前的榮耀」。
不只致福,成為祝福,還要人人蒙福!
致福三十,還要一代傳一代
精神奕奕的周神助牧師早早蒞臨「致福三十,感恩三十」現場,24日上午感恩聚會現場充滿溫馨,他上台談起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走過30年,回到最初初心,也就是始終如一的起點,乃是「榮神益人」,如今看見神的祝福一直在南港社區和教會界擴大、再擴大,乃是神一路帶領,讓基金會長大成熟,重要的就是續航力。

30年前受邀擔任「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現任靈糧全球使徒性網絡主席—周神助牧師感恩致詞。(圖 / 記者吳旻樺)
像早年宣教士馬偕這樣的人物,雖然他已過世,但透過門徒和一代一代傳承,其影響力得以延續,相信藉由神的帶領、眾人的努力與貢獻,「後來的榮耀大過先前的榮耀」,必定能榮耀創造的神,並對人產生益處。
天作之合,從50年前說起
「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駱傑雄顧問點出,基金會要追溯到1976年,當時有幾位年輕人謀合創業成立公司,配合當時產業大環境契機,加上同工們的合作,公司發展順利,因此於1995年,幾位創會股東捐出3,500萬成立「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請周神助擔任董事長,帶領董事會以「發揚信望愛基督精神,培養社會人士,增進人群福祉」為目標,推動終身學習;隔(1996)年成立「致福益人學苑」,由郭承威任總幹事,透過與眾教會連結,得以在北、中、南開班授課,至今近30年。
2004年,基金會承政府開始推動終身學習的機會,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承辦南港社區大學,請黃榮護教授任職校長,至今也21年。
回顧基金會兩大業務,一是公辦民營的南港社大,一是幫助全台各教會的致福益人學苑始終秉持基督的精神,駱傑雄分享:「更感恩益人學苑初期有靈糧教會的協助,尤其是投入多年的連麗玉牧師在任時大力推展,才有今日的架構。目前仍接受我們指導幫助的分校約有50間教會(過去接觸過200多間教會),一年二個學期,每學期約5,000人次,一年就有10,000人次在致福益人學苑受教,那是何等感恩的事!」
感謝神,讓當初一個小小動念,發展至今30周年規模,透過教會牧者、幾百位老師和幾百位志工長期投入,「成德國中成為我們的主教區,20年歷任校長也都成為我們的天使,使我們有足夠空間來配合成長,眾多學員進出的管制安全,今天現任校長也都在這裡,我們真要謝謝你們。」他再說。
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
—哥林多前書4:9
如經節所說,這裡形成一個極佳平台,使教會、學校、社區與各方良好協作下,每年有2萬人次參與各種不同學習,給世人和天使觀看,福音就漸漸傳開。

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駱傑雄顧問(左下)及董事周逸衡教授(右下),享受現場溫馨感恩聚集。(圖 / 記者吳旻樺)
不常見且令人感動的奉獻,致福成極佳「黏著劑」
受邀前來的董事周逸衡教授直言,「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30年來所做的是不常見且令人感動的一種奉獻!其中有人無條件捐款奉獻從不求回報,數十年如一日,除此以外,也有許多人將時間和精力投注其中,甚至提供自己辦公室作為基金會辦公室。
基金會幫助教會打開心門,如同傳統台灣宗教寺廟的社區聚集地,周逸衡進一步分享:「越來越多教會接受這種模式,正是為著『福音的預工』,將教會及地方需求連結一起,形成極佳的『黏著劑』,縮小教會與社區的距離,更進一步讓教會據點,成為在地居民喜歡互動的所在。」
靈糧堂牧師連麗玉上台以「全是恩典」為題分享,回憶當時接受呼召,積極投入服事,她與靈糧堂同工、基金會、總校同工晨禱時不斷禱告,且始終秉持每周二築壇禱告,為基金會、致福益人學苑總校共同守望,共同成為向社區傳福音的團隊。直至20週年感恩尊榮大會時,她領受「交棒」異象。
我就說:主耶和華啊,我不知怎樣說,因為我是年幼的。耶和華對我說:你不要說我是年幼的,因為我差遣你到誰那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什麼話,你都要說。你不要懼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於是耶和華伸手按我的口,對我說:我已將當說的話傳給你。
—耶利米書1:6-9
連麗玉不敢隨意作主,一再求問神後,領受《耶利米書》的話,帶著「流淚撒種,必歡呼收割」的心情,神賜「生命樹」景象,將棒子交給基金會,繼續擴展成為一個改變生命的社區學苑;她則受差前往花蓮門諾醫院,成為當地的宣教士與祝福。
接棒者,持續榮耀神、築壇獻祭和永續經營
致福益人學苑校務長常琬瑤分享,她以一位「接棒者」身分述說起,2018年,生命卻有一個很大轉彎!當時神賜一個感動,就是來到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服事,致福益人學苑的事工讓她常常思考:教會在社區居民的心中是什麼樣貌?教會是一棟建築物,周日才開門的教會嗎?還是一群固定的人一起慢慢變老的地方?多年來,我們有沒有換位思考,到底教會在社區居民的心中是什麼?
於是,她願意投身致福益人學苑,要幫助一個一個教會成為「無牆教會」,向社區宣教並與社區緊密連結,如此基督福音才會傳開,因為一間關起門的教會,基督福音是不可能廣傳。
不是宣教一陣子,而是要「宣教一輩子」,因此,建造各地社區宣教網絡,最重要的不僅是資源,更是「knowhow」及「了解法規」。總校能成為分校在法規上的「防火牆」,讓教會前端打仗(宣教),總校提供後方支援與禱告,成為「居民進得來,福音也出得去」的平台。

左:靈糧堂牧師連麗玉以「全是恩典」為題,上台分享。右: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現任執行長黃彬長老(左)與南港聯禱會主席張其嵩牧師合影。(圖 / 記者吳旻樺)

致福益人學苑校務長常琬瑤(左)以一位「接棒者」身分分享。南港社區大學副校長曹錫智(右)投入社大經營已逾25年。(圖 / 記者吳旻樺)
社區大學是「專業辦學」具體展現
投入南港社區大學最資深的「曹副」:南港社區大學副校長曹錫智投入社大經營已逾25年,不但是深受學生喜愛、堂堂爆滿的電腦老師,也是教會與公部門連結的主要關鍵人物。
他分享自己是軍旅出身,兒時家人多有天主教徒、基督徒,投入社大教學數十年經歷中,與南港聯禱會牧者、志工及許多教會互動頻繁,更認識神的心意!7年前,曹錫智也接受信仰成為基督徒。他見證,真的一切都在神手上!
過去憑靠自身豐厚經歷,總覺得人的努力與能力可安排很多事。一個印象深刻的是,多年前,本來南港社大要租用學校內活動中心,預備投入幾百萬做長期合作計畫方案,卻一直沒談成;正百思不得其解時,全球新冠疫情來襲,根本無法實體聚集或活動,致使更明白神的調度,神的意念高過於人,當時省下花費反成為其他祝福。
至今,學校活動中心也常成為社大使用場地。深信,該平台正是在地社區最大的祝福!

致福三十,感恩三十!感謝學校、許多人與老師的付出,特地頒發紀念獎座。(圖 / 記者吳旻樺)

(上)每學期數百位志工長年的服事。(下)現場演奏動聽的詩歌。(圖 / 記者吳旻樺)
基金會前總幹事郭承威董事,雖身體仍在休養,依然親臨現場,稱現場有一個煥然一新局面,學苑團隊是有盼望的團隊,「榮神益人」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又真又實際的一位神始終看顧這地,這裡是日新又新、天天有朝氣的一個區域,相信這是一個成為滿有盼望的團隊。
致福基金會前執行長黃榮護教授全力投入,在執行長任內亦擔任南港社區大學「校長」一職,細數經營點滴,指稱這裡是「五福臨門」之地,附近五個里圍繞,都是福音的腹地,也因著教會美好的見證,讓社大成為「社區宣教站」與南港社區建立緊密連結,成為在地居民重要的蒙福之地。

致福文教基金會前總幹事郭承威董事(左)分享這裡有一位又新又活的神始終看顧及祝福。前執行長暨南港社區大學校長黃榮護教授(右)。(圖 / 記者吳旻樺)
成為連結公部門、地方與教會的福音預工平台
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現任執行長黃彬長老,曾於永和禮拜堂牧會30多年,2023年退休後,兼任南港社區大學校長。他點出,最近新聞事件頻傳,多起高齡化釀禍造成社會不安,更見致福落實的重要,在台灣的社大中,南港社大是成效「首屈一指」並曾連續14年獲特優肯定。
致福30年來,正是基於榮神益人理念,未來,團隊包括眾教會、基金會、同工、志工將持續禱告,以合一與感恩來永續經營,相信更多地區、更多教會也能藉此「福音預工」平台,成為共同促進地區發展與居民福祉的重要橋樑!

周神助牧師頒獎給成德國中前任校長葉碩(左)、及現任校長余志呈(右)。(圖 / 記者吳旻樺)

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30周年聚會現場。(圖 / 記者吳旻樺)

南港區區長林士斌(左)特別撥空前來,感謝基金會 30 年來的歷程,期許能「共同繼續走下一個30年」。(圖 / 記者吳旻樺)
新聞來源:基督教今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