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希米記》可謂聖經中論及個人為神工作的身教示範。尼希米從神領受建造城牆的感動,看見上帝為他預備一切,直到他啟程前往,展開這個艱鉅的任務。當抵達耶路撒冷時,首先面臨第一個重大挑戰正是──尼希米所景仰的神,是否也同樣感動所有回歸耶路撒冷的猶大人?否則一切都是忙一場。他知道單靠他一個人與隨護人員,就算再有恩賜、能力,也不可能完成重修城牆如此浩大的工程。於是他向著眾人分享他的見證,當初神如何感動他,以及一路上神如何施恩手幫助他,最後他提出具體的呼召,「來吧!我們一起來建造耶路撒冷的城牆。」此時他等候百姓的回應,沒想到他們異口同聲說:「我們起來建造吧!」紛紛響應奮勇作這善工。這是何等令人震撼的一刻!同理,今天許多神的僕人領受從神來的呼召,但是單靠牧者一人的擺上,無法完成建造教會的聖工。本文以教會運作上的實務面向,就全職牧者與帶職同工比例關係進行討論分析。

在臺灣,一般教會多數維持在70人以下,最主要的原因乃在此規模的教會比較有能力聘請一位牧者作為全職傳道同工,教會會友的經常奉獻用來支持房租與營運費用再加上牧師薪資,算是打平收入與開支。舉例試算,若平均每人每月奉獻2,000元,奉獻收入合計140,000(變動費用),扣除可容納70人聚會的場地租金大約需要50,000-60,000元(雙北地區會超過);每月水電網路電話開支約20,000元(夏季電費還會增加);行政辦公費用約10,000元;各種教材費用約10,000元;人事費用上的全職傳道薪資約40,000元(變動費用),粗略計算下來,大概可以收支平衡。

要未雨綢繆的是,當教會人數下降,奉獻收入隨之減少,但全職同工薪水、房租等都是固定開支,很容易出現赤字的危機。倘若估量搬遷到便宜的空間以降低租金成本,但要是地點不好,或場地配套設施不足,恐怕會造成人數更難以回流的惡性循環,最後可能無法聘用全職同工,得依靠帶職同工接應才能運轉的窘境。林林總總的因素,往往造成日後教會發展處處受阻。

因此當牧者受感動要去開拓教會或植堂,若是沒有一間稍有規模且有宣教使命的母會贊同且支持,不然就勢必倚重對神強大的信心,才能踏出這一步。就像尼希米從感動到預備到行動,中間經過數個月等待期,等候神一步步開路。可行之法就是牧者讓自己從帶職事奉為起點,初期學習保羅一面織帳棚一面服事。也許從家中客廳開始聚會,當信主人數增加,場地不敷使用,再增加幾個信徒家成為聚會點,大家有共識繼續發展,再另覓租賃適合聚會的場所。此時建立的同工團隊,都以帶職為主,省去更多固定開支。對初建立的小型的教會而言,可減少前述收支不平衡的發生頻率,以及同工的壓力。因此帶職事奉幾乎是兩全其美的選擇模式。

話說回來,大多數的研究報告指出一個事實──幾乎看不到以帶職事奉者為主的教會會持續增長。換言之,只能維持基本的運作,使得教會景況停滯不前。

小型教會必須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就是從眾同工中聘請一位受呼召、全時間服事的牧者。當有帶職同工回應呼召成為全職傳道,最好能夠獲得所有同工的接納並同意支持,可避免造成未來事奉上的模糊。教會要穩健成長,適當且足夠的同工是關鍵所在。臺灣約莫五、六十年代期間的教會都是這樣成立的。那時的小型教會,大約二、三十人即可聘得起一名全時間服事的牧者,當時全職牧者的用度與待遇與會眾平常生活水平相近即可,助捐其他慈善機構用途的比例還很少,多以奉獻給教會為主。幾十個會友支持一位全職同工不算困難。

這些年間改變甚鉅,消費者物價指數一再飆高,連帶教會租賃場地或購買土地和營建的費用猛然上漲,動不動都是以數百萬元計的;同時有無數的基督教團體推動的愛心救助專案爭著向教會會友募款,而這世代的全職牧者們也都是在此強大的經濟壓力下生活,還要符應會友的要求,確保教會的事工更具多元性和高品質。眾多態勢的交相變化作用下顯示,現今大約是每一百五十名成人崇拜者之財力下才可以支持一位全時間的牧者以及落實符合會眾期許的教會事工。雖然總還是有一些較小型的教會能够勉力支持一位全時間的牧者且讓事工適宜的運作,但極多的教會仍感到財力愈來愈困窘。

無論如何,終究會發現,没有一位全時間牧者服事的教會,會友人數很難突破七十五人大關。是以小型教會的挑戰之一就是以能夠聘請一位全時間的牧者為目標。

當然教會在不同人數規模下,將面對不同的關卡和難題,使得教會不是往前跨出一步,就是停滯甚至衰退。往往教會人數跨不過二百人的原因之一就是與同工人數有關。客觀評估來說,大多數的牧師牧養一百五十到二百人還算可以。然而當人數抵達二百人時,牧者的關懷事工和領導品質就明顯下降,而這也正是教會需要轉型的時刻。

在《以一不能蓋全》一書中,作者提出幾個不同教會規模與同工模式的比喻,非常貼切。大型教會人數超過400人,同工模式為「合奏團」,屬多人同工團。中型教會人數大約201-400人,為「四重奏」,牧者和小型同工團。小型教會人數76-200人,同工模式為「二重奏」,單獨牧者一人領導;或人數1-75人亦屬之,由帶職事奉型的牧者領隊。

至於每增加多少信徒需要增加全職同工?其實並無一致標準。

理論上來講,每一百五十位成人崇拜者可以支持一位全時間的牧師。又依經驗值或領導者特質等因素,試著推測出教會當於崇拜人數平均達到三百時(即多一倍左右)增加一位同工的參考值。有一種看法是,若不增加一位同工,教會平均崇拜人數可能就無法突破三百人。於是,在人數增至二百之前或剛抵二百之時,教會所添的第二位同工應可促使人數成長至三百;其後,第三位同工加入將有望助教會成長至四百五十人等等,據以類推。然則萬一增加同工後人數卻未達預見標準呢?面對財力不許可,說不準故而撤消人事擴大計劃。要辭退同工?還是苦撐度過難關?又將是進退兩難的局面。所以說教會要增長,必須時時注意總同工人數與崇拜人數的比例,審慎斟酌,適時引入新的同工參與未來的增長。

一般而言,中型教會擴展至大型時,通常需要四位至五位的傳道同工以及另一位行政後援同工。不過,由三人小組的傳道同工團隊轉換至四人以上的群體合作又將經歷一難度高的轉變期。這就是教會人數要超過四百人的難關之一。

我認為,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要清楚推動教會發展的優先次序。畢竟變動的過程中充滿不確定性,需要堅定的信念穩住陣腳。許多迷思和煩惱主要來自於不懂得與時俱進來調整孰先孰後,到底是設備、事工、人事?還是事工、人事、設備?個人看法是,能夠把人事排定在前頭、先於事工及設備的,往往都是被列在增長中的教會。因為敦促教會進步的,無關設備,亦非各種事工,而是人。雖然增加同工不保證教會能順利更新升級,但是當同工人數不足時,教會亦鮮少能保持前進的動能。如何同心合意禱告上帝賜給我們合適的牧者,牧者與會友如何保守聖靈所賜同而為一的心,才是教會增長的重要因素。牧者團隊與事奉團隊彼此同心協力,為建立健康教會不可或缺的關鍵。

本文作者:黃彬(永和禮拜堂長老、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