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福益人學苑總校今年改變校務研習方式,透過高度參與的工作坊,以「永續宣教」為主題,邀請全台分校齊來探討致福益人學苑如何兼顧使命與收益,才能「活得久活得好」。感謝主,今天(2022/11/14) 順利在永和禮拜堂頂溪福音中心完成「永續宣教校務營運工作坊」,來自雙北、桃園、彰化、高雄共22間分校34位家人共同交流討論,分享經驗。
● 講員經驗分享
主談人武昌教會的蔡永裕校長開場回顧武昌益人學苑的源起:「16年前教會新堂蓋好,有很多空間想辦社區課程,但不知怎麼做,北上來向永和禮拜堂請益,謝謝永和禮拜堂當年的啟蒙。」
永裕校長點明:「學苑不是福音中心,而是透過辦校來進入福音,所以要把學校辦好,要怎麼把學校辦好才能活得久活得好,就是達成使命和損益平衡。」
永裕校長也做見證:「學苑做了幾年其實都還沒得到教會認同,教會做幸福小組邀best邀不到,但益人學苑卻能邀到60多位best,教會才因此了解益人學苑的價值。」永裕校長幽默地形容:「所以益人學苑不是『快炒』,而是『慢燉』。」
永裕校長也強調銜接機制的重要,並引用永和禮拜堂黃彬長老所言:「已熟的果子不要落地」,意即教會牧養要能接續福音預工進行收割。
內湖靈糧堂是全台收費最高的分校,因此總校特別邀請勞雪紅校長擔任與談人,分享透過精算學苑損益,有把握地提高收費,不會因此流失學員。
雪紅校長分享:「收費提高,教師鐘點費也可以提高,面對金錢是可以勇敢的,學苑辦了十年下來,教會給的十萬預備金還沒動用,我們也思考下一個十年能否做好經營才能有錢做更多好事情。」
除了損益,雪紅校長也提到:「在學苑前進後退的矛盾中,要繼續尋找人、回應呼召、傳遞異象、傳承經驗。」
以琳基督徒中心與其他分校相比,人力十分捉襟見肘,然十年來張明琪校長面對諸多艱難仍持續保持6班的規模。明琪校長對準學苑經歷的困境與存在的限制,分享她的來時路:「每一次,當我看見限制時,我就會問自己:『還要繼續經營嗎?』
明琪校長的這句自我對話,講出了許多校長心中的掙扎。
明琪校長分享辦校頭三年的困境,這段描述很有畫面:「只有一個人、只有一間教室,沒有會友可當福音班長,一個人要當好幾個人用,要擦桌子、掃地、收費、招待、跑班等等,從高跟鞋換到球鞋再換到拖鞋…忙於行政導致沒有時間與學員建立關係,十分可惜。」也因找到行政簡化的方法。
明琪校長也分享進用非主內老師的經驗,並感謝主經過6年老師終於受洗;總校也提醒進用非主內老師風險評估的重要與學苑要付出的努力,才能創造雙贏而非雙輸。
以琳基督徒中心與其他分校相比,人力十分捉襟見肘,然十年來張明琪校長面對諸多艱難仍持續保持6班的規模。明琪校長對準學苑經歷的困境與存在的限制,分享她的來時路:「每一次,當我看見限制時,我就會問自己:『還要繼續經營嗎?』
明琪校長的這句自我對話,講出了許多校長心中的掙扎。
明琪校長分享辦校頭三年的困境,這段描述很有畫面:「只有一個人、只有一間教室,沒有會友可當福音班長,一個人要當好幾個人用,要擦桌子、掃地、收費、招待、跑班等等,從高跟鞋換到球鞋再換到拖鞋…忙於行政導致沒有時間與學員建立關係,十分可惜。」也因找到行政簡化的方法。
明琪校長也分享進用非主內老師的經驗,並感謝主經過6年老師終於受洗;總校也提醒進用非主內老師風險評估的重要與學苑要付出的努力,才能創造雙贏而非雙輸。
● 趣味工作坊
輕鬆討論、敞開交流的工作坊接續講員分享後開始,五組聚焦「活得久活得好」反思自家所遇見的困難,分別提出以下五個議題並探討解決之道:場地有限下的陳年舊生退場機制、非都會區教會的招生與定價策略、主內師資與同工不足、福音策略、教會現有資源整合。
在「觀點報告」的橋段中,每位小組長分享各分校所描述的真實現況與腦力激盪後可以嘗試的因應之道,特別是一間新校分享「如何建立學苑的組織架構」引起了現場的共鳴!
從議題產出、議題公布、議題討論到觀點報告,看見大家群策群力、想方設法產出的成果給予傾聽者借鑑或啟發,聖靈引領運行其中,帶來超過所求所想的寶貴收穫。
● 講員反饋
雪紅校長回饋:「宣教的路看不到盡頭,盡頭在永生。」對於陳年舊生使新生進不來的議題提出適時調整的必要,但改變需用比較靈巧的手法;也提醒課程一定要不斷嘗試與創新;更強調禱告最重要,學苑一定要有代禱者,在主裡一起為伴,彼此同行。
明琪校長對於舊生退場機制勉勵救恩從不拒絕人,舊生心中的福音種子雖不知哪天會發芽,但學苑不要放棄能與福音連結的時刻。對於福音策略,也反饋身為傳道人的她,對於沒有連結福音的課程會選擇介入,並明確告訴老師要禱告、放福音音樂、逢年過節舉辦福音性活動。
永裕校長對於各組的精采分享感嘆若早15年聽到,可少走許多冤枉路。對於新生因為舊生太多而進不來,永裕校長認為:「我們不希望同樣一群人跟著老師沒完沒了,影響力永遠只在這一群人,要留一些名額給新生才能活化,但要注意技巧性。」
● 總校回應
致福益人學苑總校琬瑤校務長在台北場和高雄場皆說明了「永續宣教校務營運工作坊」的舉辦緣由:「為什麼會想探討永續宣教這個主題,又為什麼定義『永續』是要『活得久活得好』?總校自1995年起在全台各教會設立分校,至2021年底,26年來共設立了253間分校,其中累計有184間分校停辦,成功率27%。停辦的原因包含人力不足、招生不足、福音果效不足、師資不足等等,歸納各種停辦原因,可概分為使命與收益兩大面向,這兩大面向使全台分校產生了『活得久活得好、活得久活不好、活不久活得好、活不久活不好』四種樣貌。存活下來的69間分校,有的活得久活得好、有的活得久活不夠好,所以唯有幫助分校更多了解如何活得久活得好,分校才能具備永續宣教能力,降低休息與停校的可能。」
● 參與者心得與基金會勉勵
許多參與者表達了感謝,深覺一場工作坊聽到了各種規模與年資的分校現況、經驗、困境與因應方式,不僅拓展了眼界、減少了摸索,彼此更因為致福益人學苑而成為同路人。
今天總校琬瑤校務長由衷回應:「大家感謝總校,其實最應該感謝的是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沒有基金會董事們多年來的支持,總校就算有心想做事也做不了。」並請基金會副董事長兼執行長,同時也是本次工作坊協辦分校的主任牧師─黃彬長老來致詞勉勵,黃長老表示:「基金會提供總校這個平台,是要讓福音可以進入社區,怎麼把福音傳出去需要大家腦力激盪。我們不是做一個事業或要賺多少,若是神要我們做,就算拚了命也要做,期待我們能夠做久做好、榮神益人。」
感謝主,不同的經驗、不同的議題、不同的觀點、不同的回饋,觸碰到每一位參與分校的心中。儘管社區宣教之路崎嶇難行,過程絕無一帆風順,然而致福益人學苑是囊括了福音力、教育力、生產力的多功能高彈性社區宣教事工,辦校有歡笑有淚水、有學習有成長、有撒種有收割;只要每間致福益人學苑能夠兼顧使命與收益,朝向「活得久活得好」的標竿直跑,福音必定能夠持續進入社區,每間教會皆可逐年拓展「看得見」的在地影響力。(撰文/致福益人學苑總校常琬瑤校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