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間教會建堂的歷程差異甚大,舉凡財務狀況、所在地點、人數及人口組成,甚至是屬宗派教會還是獨立教會的分別,都是建堂時需要綜合考量的因素。此篇「建堂大小事之二」,僅就筆者在台北基督徒永和禮拜堂第二次建堂的經歷與大家分享。

先簡要的背景介紹:永和禮拜堂位於地小人稠的新北市永和行政區,以人口密度來說,國際公認最擁擠城市孟加拉首都達卡每平方公里2.94萬人,而永和區每平方公里達3.75萬人(2024年資料),不僅居全臺之冠,堪稱世界第一。永和堂在1964年成立,1967年購得現址一塊一百多坪的土地,當時請建築師設計為兩層樓鋼筋水泥建築,但因經費有限,第一期工程只建一樓,使用五年後於1973增建完成二樓會堂,爾後又使用20年,於1993年拆除重建,成為地下兩層、地上七層的新會堂。筆者當時先是帶職事奉,一面從事土木建築業,一面擔任建堂委員,負責與建築師和弟兄姊妹三方溝通。正式開工興建那年,上帝呼召我全職服事,我也正式全時間監工並牧養傳道。本文依此建堂經驗分為從意向到異象、理念到設計、工程與發包、營造與監造、驗收與完工等各個進程與眾交流。

一、意向到異象

一般我們在教會聽到比較多的是異象,常常牧者同工領受了從神來的建堂異象,弟兄姊妹大都順從,因為很難提出不同意見,怕被安上不順服的標籤。不過大前提是教會全會眾對牧者的信任必須相當高,或本身就是創立牧師。在此分享另外一個思考模式,為「從意向到異象」。先初步了解弟兄姊妹和執事會等每個人心裡對建堂的想法、意向,有一點類似在聆聽「民意之所歸」。但是我也並不贊同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畢竟建堂非關消費行為或選舉活動),基於一般會眾普遍不習慣公開表示意見,而不反對並不代表贊同,因此多多透過各種聚會與各年齡層信徒藉著不同管道和形式分享交通,經由所有牧區同工收集大家的意見與想法,比對與牧者領受的異象是否吻合,才進行下一階段的行動。若弟兄姊妹對建堂尚未有共同的前景,我認為當繼續禱告,禱告到大多數會友與牧者均有相同看見與共識,才是時機成熟的記號。有些教會就因尚未達成交集,而牧者執意要建堂或是逕行不建堂,反而傷了和氣又壞事。學習耐心等候,讓神所安排的人事物一切到位,禱告、禱告、再禱告;溝通、溝通、再溝通。

明白神對教會的心意何等重要,否則會造成很大的隔閡與傷害。「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詩127:1)大衛王起意為神建造聖殿,心意甚好,但是神拒絕他的提議。原因是他帶領百姓參與太多戰爭,死傷無數,這樣的雙手不適合為神建造聖殿。耶和華藉先知拿單告訴大衛,「(所羅門)他必為我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代上17:12)

得知神不讓他建殿,大衛並沒有因此惱羞成怒,「於是大衛王進去,坐在耶和華面前,說:『耶和華神啊,我是誰,我的家算甚麼,你竟使我到這地步呢?』」(撒下7:18)他感恩上帝並沒有否定他的誠心敬意,接受上帝不要他建造,要他的兒子所羅門王建造。於是大衛積極為所羅門預備建造的材料,他離世後,所羅門王仍得以順利建造聖殿。後來建成的聖殿,以「所羅門的殿」稱之,而非大衛的殿。這點也給牧者們一個提醒,切莫將建堂當成任內的「功績」,還想留名千古。如同所羅門建造聖殿時提到,「我所要建造的殿宇甚大,因為我們的神至大,超乎諸神,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他居住的,誰能為他建造殿宇呢?我是誰?能為他建造殿宇嗎?不過在他面前燒香而已。」(代下2:5-6)他和他的父親都知道自己的渺小,而更加謙卑。不是我們能為神甚麼,而是祂給我們機會和恩典為祂作點甚麼。

二、理念到設計

教堂的設計只要直接禮聘一位出名的建築師來操刀就完美了?要知道,大師名家的精心力作,不見得相應於我們對新堂的想望。例如東海大學裡面的指標建築路思義教堂,為著名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與臺灣建築師陳其寬之傑作。它的存在可謂美好的文化遺產,但它不是一般牧者與弟兄姊妹的教會。是以教會牧者同工要先有對教會牧養的理念或是宣教的理念為核心。教堂只是一個建築,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這才是主體。

永和堂的使命宣言:與真神和好──敬拜使命;與信徒和睦──牧養使命;作貴重器皿──門訓使命;傳和平福音──社區宣教使命。如何在這個建築物中體現此四個使命,就要透過與建築師的不斷往來溝通,讓他充分明白。從需求分析、概念雛型到草圖繪製,過程中也請建築師與所有會眾說明設計理念,不斷調整、聚焦、修正,一步步達成共識再著手細部規畫,直至底定。

永和堂位處擁擠的區域中,如何與社區連結但又突出其特色?首先,透過一樓二樓局部挑高,使空間變大,走進教會不至有壓迫感。其次,主堂在三樓四樓,也採取挑高夾層設計,使會堂容量和高度最大化,雖不免犧牲五、六、七樓樓板高度,卻也就順勢將五至七樓安排作為課堂教室或小組教室,各盡其用。地下二樓為停車場,地下一樓為副堂,提供照顧幼兒的空間,配有孩童廁所及安全防護監視器,另設有廚房作業區。為服務信徒和社區朋友,因此將各功能辦公室設置於一樓,並且有一較大的廳堂,方便大家來找牧者或行政人員時有相談的公共空間,以及散會後的交誼場所和公用廁所。至於主堂所在的三、四樓則不設廁所,以保持整潔衛生沒有異味。二樓也備有二間教室及一間辦公室,公共區可供擺書攤或交談分享的開放空間。

因永和堂土地面積甚小,建築師用盡專業設計的功力將每一層樓的功能分配與動線最佳化利用,為我們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據此建議每個建堂的設計過程,一定要先清楚教會的牧會理念,未來事工的發展,不是只滿足現在的需要,解決現在的問題。正如早期有教會在進行籌建新堂的空間規畫布局時,認為設置停車場太浪費空間而捨棄,或嫌電梯耗電又占用坪數,以為樓梯便足夠。時到如今,無法變更設計,後悔不已,因此要未雨綢繆,看見未來。

本文作者:黃彬(永和禮拜堂長老、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