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127:1》:「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

舊約聖經中記載最早的敬拜場所,應該算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建造的會幕(Tabernacle),就像現今的帳篷一樣的形式,而且是可拆裝、活動式的,隨著以色列人的隊伍去到哪裡可以重新組合。當以色列建國後,所羅門王建造了第一座敬拜的建築物──「聖殿」,座落在耶路撒冷,一直使用到巴比倫帝國滅了猶大國、毀掉了第一聖殿。七十年後,在波斯古列王的允准下,所羅巴伯率領歸回的猶大人重建聖殿,不過建完地基後中途停工,前後經過將近二十年才完工。公元前二十年,大希律王擴建聖殿,歷時四十六年。而主後七十年,此聖殿又被羅馬帝國將軍提圖斯攻陷、完全摧毀,至今不復見。

五旬節聖靈降臨,神的國度落實並展開,耶路撒冷教會被建造,不再以建築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當初代教會被猶太教逼迫,致使信徒四散,逃難中並將福音傳至撒瑪利亞和猶太全地,於安提阿(Antioch)建立了在耶城以外的第一間教會。不變的是仍然以基督為中心,以人為主。後來使徒保羅在地中海沿岸各地方建立教會,雖然沒有留下任何第一世紀的教會建築,但教會的影響力沿續直至今日。等到西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接納基督教成為正統宗教後,各地才開始建造合法的公開聚會場所,稱之為「教堂」。中世紀後,各地的基督徒和主教們更是以建造教堂為主要政績,依規模和性質可分為宗座聖堂、主教座堂和一般教堂;一間比一間還要豪華雄偉,簡直成了建堂競賽。

在教會歷史中,因為起造建堂而引發的大事件,最有名的就是西元1516年大公教會為了修繕聖彼得大教堂,多年來導致負債累累,竟以販售贖罪券來籌款,成為壓垮羅馬天主教的最後一根稻草,促使1517年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運動。往後基督新教並未停止建造教堂,只是因宗派林立,很難有夠大的財力物力重操昔日的富麗堂皇風格。近年或有西方教會因信徒銳減,導致一些大型教會基於維護不易,無法繼續營運,不得不脫手求售,有的賣給伊斯蘭教徒後,改為清真寺用途。這確實給我們一個極大的警訊。

建造神的新家,任務艱鉅。第一個要思量清楚的,就是「教會為什麼要建堂?」、「建堂的目的?」確認需求才能據以進行評估。例如:教會場地是承租的,常常受制於房東而搬遷,故想要轉租為買。或是信徒增加,聚會場地空間不夠,考慮擴建。也許是教會土地或建物的使用不符合經濟效益,打算重建。抑或是建物老舊不堪使用,須更新修建。以上舉例,每間教會的情況各有不同,但是需要先考慮好建堂的必要性,否則單就目前的木木結構建造費用和建築裝修支出相當可觀,若再加上購地經費,將會是一筆驚人的數字,大家務必要慎重其事。

筆者具備土木工程學背景,之前在業界工作將近十年後,受神呼召投入全職事奉。全職後第一個的聖工就是參與本堂的改建工程,原本的兩層樓舊堂,依原址拆除重新建造為地下兩層、地上七層的新堂;自找尋合適的建築師設計開始,到工程發包、監造,追加減工程等,整體過程可說是相當順利,如期完工,經費也控制在預算之內。啟用後,也有不少正想要建堂的牧者請我去向他們的執事會分享實務經驗,並來參觀我們的新建堂。這些年的服事,也直接負責六個植堂點的拓植,從找點到買地建堂或是租屋及裝潢均有經手。當中的琢磨與心得,我將分幾次向所有想要建堂或植堂的牧者同工分享,唯筆者閱歷有限,僅供參考。

本文作者:黃彬(永和禮拜堂長老、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